新浪河北 商业资讯

河北省首例非衍射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成功

商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而老花眼一般在38岁左右出现,52岁以后老花眼的发病率接近100%。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据此估算,在我国有超过2亿的老年人正在遭受老花眼和白内障的双重侵袭。

近年来,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不断发展,不仅帮助眼病患者去除混浊晶状体提升视力,在解决眼部近视、散光和老视等问题上也越发成熟。而各类功能性人工晶体的升级,也对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后视觉效果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9月25日,石家庄眼科医院青白科主任李荣新主刀了河北省首例非衍射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不到10分钟,解决了患者的白内障、老花等多种问题。

非衍射、波前重塑、景深延长

三大优势提升视觉质量光学干扰微乎其微

“目前,老视问题深深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许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用眼强度大,出现老花后会感到看近模糊、疲劳,尤其在远、中等不同距离切换时更为明显。这不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诱发眼痛、头痛、视疲劳等不良后果。”李荣新主任指出,不论是佩戴老花镜还是选择药物治疗,都无法改善或逆转老花这样的生理性现象。

随着白内障治疗进入屈光性手术时代,患者的需求已经从最初“看得清”转变为“看得好”,中老年患者生活方式与日常用眼场景日趋多元也在逐步推动老视矫正的需求。近年来,老视矫正型人工晶体快速发展,设计原理不同、适应症各异的新型人工晶体不断涌现,为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优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不同于多焦点人工晶体跳跃式的焦点视觉呈现,本次李荣新主任采用的全球首个具备非衍射型波前重塑技术的景深延长型人工晶体以两个光滑的表面过渡元素,同步拉伸和平移入眼光线,创建一个连续扩展的焦距范围,通过X-WAVE创新技术设计,可使患者在保留远视力的条件下获得理想的中间视力。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其他传统的景深延长型人工晶体来说,这款晶体极大避免了衍射分光造成的光学干扰。

一项临床研究显示,90%植入此类人工晶状体6个月后的白内障患者表示视力良好或者非常好;在明暗光线下,不佩戴眼镜均可看清远距离和中等距离的物体。

首批植入为白内障患者创造 清晰“视”界

李荣新主任这一次为两位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她向我们介绍了这两位植入新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情况:

患者一:张某今年70岁,一年前开始感觉视物不清,近期情况加重后来我院就诊,患者有超过10年的糖尿病史,查体结果显示患者右眼裸眼视力0.15,左眼裸眼视力为0.4,诊断为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李荣新主任为患者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一天复查,右眼远中近视分别为0.8+、0.6、0.8,患者对视力结果非常满意。

患者二,李某今年75岁,同样因为视物不清到我院就诊,患者有多年糖尿病史,通过检查被诊断为双眼白内障,右眼视网膜光凝术后,查体结果显示右眼裸眼视力0.5,左眼裸眼视力0.25,李荣新主任为患者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一天复查,患者左眼远中近视力分别为1.0、0.6、0.8,患者对术后视力高度满意。

提及手术过程体会,李荣新主任指出,这款新型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并不复杂,由于其应用波前重塑这一非衍射型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衍射型晶体,患者选择范围非常广泛。最后,对于这款新型人工晶状体的应用前景,李荣新主任提到,其波前重塑技术赋予了它非凡的全程视觉效果及极低的视觉干扰,面对我国广大的老视和白内障患者,它未来一定是“大有所为”,成为白内障医生和患者最“亲密”的“合作伙伴”。

我国首批采用波前重塑技术的非衍射型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标志着我国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事业蓬勃发展,跨上新的台阶。期待这款IOL在未来进一步服务我国白内障患者,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视觉效果。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